鲁迅生平(鲁讯生平经历)

发布人: hao333 浏览: 7413 2023-07-05 15:37:40

鲁迅生平, 这篇文章告诉你鲁迅的生平,以及鲁迅生平经历200字左右的相应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也别忘了收藏这个网站。

鲁迅(1881.9.25 ~ 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号玉山、玉亭,后改名育才。他经常穿着简单的中式长袍,头发像刷子一样笔直。

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要指挥者。也被民众称为“国魂”。以下是我整理的鲁迅先生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童年

13岁时,曾在北京做官的爷爷因科举作弊入狱。此后,父亲长期患病,最终去世,家道中落,于是卖掉了房子。家庭变故对青年鲁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家里的长子,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孤独虚弱的母亲。

由于有年幼的兄弟姐妹,他不得不与母亲一起承担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和世事的变迁。他经常拿着医生给父亲开的处方去药店拿药,拿着东西去当铺卖。

家境殷实的时候,周围的人都羡慕地看着他这个小“花花公子”,言语中带着亲切,眼神中带着柔情。自从他家变穷后,周围人的态度都变了:言语冷漠,眼神冷漠,好朋友都不跟他说话。

脸上带着不屑的表情。周围人态度的变化给鲁迅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他幼小的心灵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使他感到当时的中国缺乏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同情和爱。人们用势利的眼光看待事物。几年后,

鲁迅也很痛心地说:“谁家家境殷实却陷入困境?我以为在这条路上,我大概能看清这个世界的真面目。”(《呐喊》自动排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生活经历,也让鲁迅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亲近下层社会。他奶奶家在农村,这让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尤其是他爷爷入狱前后,他不得不投靠农村的亲戚,长期住在农村。那里,

他和乡下的孩子们成了朋友,和他们一起玩,一起划船,一起看电影,有时还会“偷”豆子,在他们的地里煮。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恨,只有相互的关心和爱护。

鲁迅记得,并把他和农村孩子的朴实真挚的关系描述为一生中最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学时间

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路:一条是求学为官之路,鲁迅先生画像。不当官,也可以做官僚的“屏友”。如果前两条路都走不通,还可以下海经商。

鲁迅走了另一条当时最被人鄙视的路:进“洋学堂”。当时在中国,一般被认为是“卖魂给洋鬼子”的低贱活动。1898年,18岁的鲁迅怀了8块银元,是他慈爱的母亲想借的。

他离开家乡去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去了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充实强兵而建立的,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在此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

开阔我们的视野。尤其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给了鲁迅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一本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书,让鲁迅意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

但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有自力更生、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任命运摆布,不能任强者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之选择学医,

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弃医从文

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是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

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

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人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1]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

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

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

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是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

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小说创作

1918年9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 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它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

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 )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

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

但是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

深受生活的折磨,但是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在《孔乙己》 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 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 中,

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鲁迅先生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

《孔乙己》 中的丁举人、 《阿Q正传》 中的赵太爷、 《祝福》 中的鲁四老爷、 《长明灯》 中的郭老娃、 《离婚》 中的七大人等等,

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是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肥皂》 中的四铭、 《高老夫子》 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就像寓言中的叶公。

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

但是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察觉到平时察觉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

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

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

《狂人日记》 与《阿Q正传》 不同, 《孔乙己》 与《白光》 不同, 《故乡》 与《祝福》 不同,

《孤独者》 与《伤逝》 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 《孔乙己》 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 《伤逝》 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

鲁迅的小说不仅是小说,也是诗,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 《彷徨》 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和散文诗集《野草》 。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

如果说《呐喊》 《彷徨》 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 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

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

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

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 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

《野草》 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

使《野草》 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 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

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鲁迅先生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 (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是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

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 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

《补天》 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

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 《奔月》 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是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

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 《铸剑》 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 《理水》 《非攻》 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是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 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

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拓展知识:鲁迅的主要影响:

1、文艺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

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2、学术影响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 ,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

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 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

3、精神影响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4、政治影响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

鲁迅生平简介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出身于没落的上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人江南水师学堂,

次年考人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人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

1906年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翻洋、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发表了《摩罗诗力说》 、 《科学史教篇》 、 《文化偏至论》 等富有战斗精神的论文。

1909年8月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课余辑录亡佚古代小说。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到北京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1918年初参加《新靑年》 编辑工作,

并在《新青年》 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抨击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

此后“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孔乙己》 、 《药》 、 《阿9正传》 等杰作。同时,他还结合斗争需要,创造了被称为匕首或投枪的文体,写了许多杂文和论文,

后来结成杂感集《热风》 ,论文则收入《坟》 。

1920年8月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课,编定《中国小说史略》 等书并相继出版了小说集《呐喊》 、1925年领导青年建立莽原社、未名社,主编《莽原》 ,

翻释介绍外国文学。1926年8月在军阀迫害下,离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底到上海,专事著述。1929年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 。1930年参加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左联”领导工作。其间,还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

与国民党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

在上海期间,陆续出版9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

先后编辑《语丝》 、 《奔流》 、 《朝花》 、 《萌芽》 、 《前哨》 、 《十字街头》 、 《译文》 等文学刊物,

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人众文学”的口号。1936年10月19日,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因积劳成疾,在上海逝世。

鲁迅生平简介?1.生平事迹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 ,

看《天演论》 ,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

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

2.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姓周,名树人,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讯生平经历鲁迅先生生平事迹(详细)鲁迅先生生平事迹:

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也因此卖了房子。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载在《新青年》 第四卷第五号。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

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作《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演讲。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17日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

扩展资料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

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

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

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

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鲁迅的生平简介鲁迅生平

——bayye整理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

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

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胜利后,

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

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

bayye专图勿盗图

关于鲁迅生平和鲁迅生平经历200字左右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是否对您有用?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鲁迅生平,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鲁迅生平最新内容,希望能帮到您!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