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书记:再造一个新广东

发布人: hao333 浏览: 4101 2023-06-04 08:59:13

广东省委书记:再造一个新广东,下面,小编整理了以下广东省委书记:创建新广东内容,为大家答疑解惑。

广东省委书记:再造一个新广东

广东省委书记:再造一个新广东

2022年,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将以近13万亿元的GDP总量再次刷新省域经济上限。

数据显示,全省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5.85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9118.58亿元,连续34年居全国第一。广东的“标签”也从昔日的农业大省变成了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省。

将时间线缩短到最近五年,珠三角核心区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等世界级产业带沿海经济带初具规模。

城市方面,继广州、深圳之后,佛山、东莞步入万亿级城市行列,汕头、湛江等省内副中心城市加快建设。

不仅如此,在民生方面,广东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5万元,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690万人,占占全国 10 人的 1/3.。。

基于此前打下的坚实基础,广东提出2023年GDP增​​长5%以上的预期目标。立足实体经济,坚持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和强国。质量大省,构建更高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在兔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召开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会上提出:“扎扎实实抓好今年,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争取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必定能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接下来,广东该如何把手中的“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实现“再造一个新广东”的目标?

一年之计在于春。近两个月以来,广东新动作频频。

在南沙港码头,满载2000多辆国产汽车的滚装船驶向中东;在南粤大地,来自五大洲约450位侨商齐聚广州,856个投资贸易项目达成,项目总金额合计1.63万亿元;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鼓足干劲抢工期、赶进度;大型产业园区,企业生产线运转不息。

【“再创一个新广东”,意义何在】

作为全国最富庶的省份,广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期间,还处在相对贫穷落后的阶段。

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1949年,广东经济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占60%,工业只有一些小型的采掘、食品和日用品企业。

1958-1978年,广东GDP年均增长4.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GDP总量只有185亿元,占全国GDP的5.1%,位居全国第五,排在江苏、山东、上海和辽宁之后。

改革开放之后,经过11年发展,全省在1989年以1381亿元的GDP总量超越江苏,位居全国首位。与此同时,广东在全国经济总量份额整体呈上升态势,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03%。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广东借助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获得了大量海外投资,并通过“三来一补”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中,承接了大批来自港、澳及海外的加工制造企业(生产部门)的转移。随后,制造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一跃成为全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当时,与制造业产业飞速增长一同到来的,是大量外地人口开始流入广东。“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成为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然而,在经济高增长、人口体量变大的背景下,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也随之迎来了不少困难和挑战。

广东从“三来一补”起家,珠三角地区主要还是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但由于品牌、技术等很多来自国外企业,因此,当全球经济“打喷嚏”时,广东制造都会率先“感冒”。

“再加上东南沿海地区拥有良好的海港,使得其外贸快速发展、经济发达。但是在粤西、粤北地区对外贸的投入相对较少,再加上产业发展较慢、企业规模偏小,就造成了广东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林江说道。

除此之外,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艳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由于全球劳动力成本上涨,东莞、中山等珠三角劳动力密集型工厂的部分外贸订单向外转移,导致地区竞争加剧。

“因此,对于广东来说,要想破解这些难题,则需要制造业在长期积累、体量大的基础上,从核心技术、创新研发等方面培育新兴产业,并推动数字贸易发展,从而使得广东制造业转向质变。这也是实现再造一个‘新广东’的路径之一。”毛艳华说道。

【“新”在智能科技】

从国际竞争和科技变革的趋势来看,产业发展不再是简单的拼土地、拼价格、拼劳动力。

广东对此有清晰的认知。数字化、智能化、核心科技,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广东经济发展的高频词。

具体而言,2023年广东将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开展“亩均”等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在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了要从集群到产业链再到企业的任务路线。

比如,广东将提质壮大现有的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等产业成为新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世界一流企业群。

据毛艳华观察,目前,珠江西岸已经汇聚起汽车、高铁、飞机,以及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等在内,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而珠江东岸则是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明显。

在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下,广东涌现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不仅为传统企业带来新的生机,还加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作为广东最大的工作母机企业,明阳集团与在珠江西岸的中山签约,落地150亿元高端制造业项目,在中山打造创新研发、全球运营“两总部”和光伏、氢能、双碳“三园区”,形成支撑中山新能源装备制造的新支柱。

据了解,明阳集团在全球海上风电市场占有率和科技创新排名第一,连续3年实现超过50%逆势增长,产品规模化出口意大利、日韩等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仅如此,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圳市政府的推动下,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联合汉诺医疗、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迈瑞医疗研制的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系统,经国家药监局审查后获批上市。这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也推动中国高端医疗装备发展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在人工智能领域,广东本土人工智能研发实力也快速崛起,云从科技、云天励飞、小马智行等一批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相继涌现。智能制造、医疗、家居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人工智能正以“强势”姿态进军工业互联网领域,推动实体经济智能化升级。

“但由于高端芯片、精密轴承、工业软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进口,即使是5G、超高清视频、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会有所限制,因此关键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林江说道。

【再扩大,怎么办】

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制造”向“智造”转变的当下,创新和数字科技成为广东未来发展的主旋律。那么,广东将如何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扩大开放?

在毛艳华看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前店后厂”到融合发展,粤港澳优势互补,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湾区建设。由9个内陆城市组成的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门类齐全,实体经济发达。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澳门以休闲旅游为主。多元文化交流功能显着。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数字化转型趋势的驱动,也为广东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带来机遇。”现代产业体系强调分工协作、融合发展,探索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毛艳华说。

在此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指引。 《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毛艳华指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它作为支柱和先导,既可以稳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又可以赋予现代产业体系以生命力。同时,广东省又是海洋大省。海洋经济涉及第一、二、三产业。未来的增长前景将集中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和相关信息服务领域。融合发展。

目前,以“广州-深圳-香港”和“广州-珠海-澳门”科技创新走廊为骨干的大湾区创新资源集聚空间格局已初步形成,科技园区广州南沙、深圳南山智慧园、香港科学园等已形成环形走廊,将沿线的创新资源串成链条。

广东启动粤港澳科技合作资助项目30余项,初步建立了以广州实验室牵头的高水平实验、省级实验室10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0个。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机构相继落户。

在林江看来,广东首先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方面,主要利用自身市场要素进行自主创新,形成现代产业链供应链;实现高水平的自主创新。

“其次,全球范围内大量人才、技术、资金、设备和产业正在加速‘东移’。其中,珠三角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储备一批人才。”国际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以及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林江说道。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的“广东省委书记:再造一个新广东”的介绍,希望以上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